嘉御资本卫哲:新周期下,中企出海必须把握的两大原则 | 嘉宾一线课堂
我有嘉宾 · 2025-05-09
2025年以来,全球政治、经济乃至军事格局剧烈震荡,如何透过底层商业逻辑,把握时代变局下的发展趋势,已成为中国企业家的必修课。
4月20日,在嘉宾派上海站访学中,嘉御资本董事长、嘉宾商学实战导师卫哲为企业家校友们带来《新周期下的中国产业的全球进化》的主题授课,讲授了经济新周期的核心特征、企业在全球化新时代的应对之道,并重点分析了消费和科技两大产业的发展趋势。
以下为授课内容精编版,Enjoy~
1、新周期下出海的两大原则
各位同学,下午好!今天授课的核心主题,是新周期下的经济趋势与企业发展策略。
新周期这个概念我提了3年了,起初鲜有人认同,而如今,新周期成为了各界共识。在新周期下,出海依然是中国企业最大的机会之一。但要想把握住这个机会,前提是你要把握住一定的核心原则。
首先,要有Born to be Global(生而全球化)的意识,要忘掉自己已经做成了一定体量的公司,重新以最理想的状态设计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,再去对比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,对照着逐步去调整。
原因是,在美国的高关税下,中国制造外溢是必须的,但不能去墨西哥等美国周边国家,因为上游供应链跟不过去。未来转口交易会变得越来越难,美国一定会盯死并卡住原产地证明。
而中国企业需要去的国家,是上下游供应链能够跟过去的地方,提升整体竞争力,比如越南、泰国等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必须尽可能赶在政策落位之前完成。
其次,非美国市场的延展,肯定是要做的,以此来降低单一市场依赖。以后中国的主基调,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,避免把美国逼到发起热战以挽救其颓势的地步,我们的优势就会越来越大。

嘉御资本董事长、嘉宾商学实战导师卫哲在嘉宾派授课
2、国民级消费品牌有望诞生
当前现状下,什么是中国自己需要做好的事情?我认为最重要的无非就是这两大领域:一是消费,二是以AI为代表的科技。
先说消费,这是顺周期做法。中国每年对美出口额5000亿美金,约合不到4万亿元人民币,国内消化掉这部分真的很难吗?其实并不难。要知道,2024年,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8.79万亿元。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4万亿元,并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存量时代,是告别网红品牌,迎来伟大的国民品牌的时代。国民品牌,是指所在国家一半以上的人在用。同时,要让一、二线中产用了“有面子”,三、四线小镇青年用了“有里子”。比如日本的优衣库,美国的Costco,这两个国民品牌都是在所在国步入存量经济时代之际诞生的。打开巴菲特的投资组合,就等于打开了美国国民品牌的组合包。巴菲特为什么50岁之后才开始赚大钱?除了复利效应,他50岁大规模建仓的时候,正是美国国民品牌批量建仓的时候。
比如说小米,通过高端化转型升级,实现了“面子”和“里子”的兼顾,因而成为我国一个非常有国民品牌相的品牌。
在我看来,能下沉的消费品牌才是“国民品牌”。如何做好下沉?下沉包含三要素:产品下沉、店型/渠道下沉和管理下沉。
产品下沉的最大误区,是盲目走性价比道路。我们是坚决反对性价比的,公司也不投资和人性价比的企业。我们提倡“价性比”,其和性价比的本质区别在于,前者敢于定价,在同样的价格下卷性能,而后者则是在同样的性能下卷价格。
原因在于,企业卷价格,一旦产品跌破了零售价,单位商业模型全“破”,租金占比变高,人均工资占比变高,物流成本占比也变高,可谓一泻千里。而走“价性比”路线的企业,只会破“毛利”,但别的防线都守住了。
店型/渠道下沉的最大误区,是企业只会做流动人口生意,而不会做常住人口生意。存量时代,企业必须会做常住人口生意。比如,淄博烧烤就是在做流动人口的生意,所以火热只是一时,不可持久。
管理下沉的最大误区,是很多企业执着于“千城万店”,这是不对的。我想说,企业不如先以“百城万店”为目标,这样一来,区域密度高,管理更容易,利润更高。此外,跨区域发展的节奏应该是“蚕食”,日拱一卒,不要跳跃式发展,不要被国家行政区域的划分所局限,也就是打破行政思维。
要打造国民品牌,还必须做到“得中原者得天下”。
过去,在营销驱动、增量经济时代,是“得北上广深者得天下”。举个奢侈品行业的例子,凡是有志于全球市场的品牌,必须要拿下作为全世界五大时尚中心的英国伦敦、法国巴黎、意大利米兰、日本东京、美国纽约。当企业攻下时尚最高地,品牌价值会自然溢出。同理,在中国,拿下“北上广深”非常关键。
而到了存量时代,就变成了“逐鹿中原”的战争。中原就是山河四省,即山东、山西、河南、河北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,由北向南易,由南向北难。为什么要从北向南?原因是,北方经济弱,人均消费力差,如果企业能在北方挣钱,商业模型和财务模型则更能经受住未来考验。同时,先从难的地方做起,在四季分明的北方,有利于企业提前设计好适宜各个季节的丰富产品,再往南发展就只需要做减法。因此,山河四省是最好的练兵场,可以让品牌打造更好的产品组合。
之前,在消费领域,有人说产品为王,有人说渠道为王。其实都不如“王中王”:产品渠道合一型。比如,苹果、小米是产品型公司,也自建了越来越多的旗舰店;Costco是渠道公司,但现在自有品牌占比也超过了80%。
做到产品渠道合一还不够,还需要再迭代。企业追溯供应链上游的上游,去实现技术升级,比如小米就坚持自己去研发芯片。这背后的逻辑是,存量时代的企业竞争,要实现贸、工、技三位一体。
此外,消费企业还应该“消灭”淡季,提高效率。一年四季,一周七天,一日早晚,都要尽可能做到“淡季不淡”。比如,以往消费企业的会员日都被设定在周末,而忽略了周末本身就是旺季,肯德基则将会员日定在星期四,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效。
为什么要“消灭”淡季,因为在淡季,企业产生的毛利几乎就等于净利。而旺季各项成本高企,物流贵、人工贵,产品还卖得便宜,所以真正在旺季赚钱并不容易。

嘉宾派学员在授课现场
3、关于AI的三大预测
下面再谈中国自身需要做好的事情之二,以AI为代表的科技。这属于逆周期做法。
目前最显著的趋势是,国内科技布局由软到硬,由轻到重,更能抗周期变化。背后的原因,第一是A股上市标准变化;第二是美元基金退出,带来后续轮融资变化;第三是如前面所说,各国对安全的需求大于对效率的追求。
改变行业多,改变行业深,改变行业快,是当前AI的显著特点。因此我说,AI不是Web3那样一时的风口,而是毋庸置疑的大趋势。
在AI时代下,很多企业家自然而然地将目光投射在大模型本身上面。然而,大模型意味着大资本、大数据量、大应用场景,所以它其实是与绝大多数企业无缘的。字节的豆包、腾讯的元宝、阿里的通义千问,几乎大部分大模型,也就是AI的To C业务,都由互联网大厂和手机终端厂商把持,这些企业天然有大量用户。
而且,大模型的迭代速度还越来越慢,面临一软一硬两个问题。
软问题是数据问题,人类历史上积累的各种数据,也就是自然参数,约有1万亿。参数耗尽之日迫近后,AI企业选择将AI自身产生的数据再喂给大模型,企图达到“数据永动机”的效果。然而,这其实相当于蛇咬自己的尾巴,成长速度会越来越慢。
硬问题是大模型训练的基础设施瓶颈出现了。目前,美国大多公司仍停留在5万张卡级别,中国的字节跳动、阿里巴巴等大企业的单一训练中心大约在1万张卡级别。为什么提不上去?既有钱的问题,也有电的问题。
但是各家大公司在这方面的投资有增无减。今年2月,我的老东家阿里巴巴此前宣布,未来3年,投入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。这并不算多。因为,现在的情况是,每个季度投不了100亿美金,就已经很难上牌桌了。
因此,大多数企业家应该关注的领域有3个:基础建设、行业+AI和AI+行业。
行业+AI和AI+行业,看似是顺序之差,实则完全是两回事。行业+AI的公司,我称之为智能人工公司,这类公司往往诞生于2022年之前,重心在人工,通过智能代替了原来很多人做的事。AI+行业的公司,我称之为Native(原生)AI公司,这类公司往往诞生于2023年之后,这类公司致力的方向是超越人工的智能,是再聪明的人再多的人也无法替代的智能。
行业+AI的方向,我最不看好教育+AI。因为和教育相关的信息都在互联网的公域上,鲜少有私域信息。每个大模型迭代一个新的版本,往往都会拿教育相关的考试题目来“秀肌肉”。作为曾经市值千亿的互联网教育公司Chegg互联网教育,虽然这家公司也拥抱AI,但还是被ChatGPT干到市值几乎归零,成为AI的受害者之一。
但总的来说,AI应用呈现两极分化之势,行业+AI快于AI+行业。在座的各位企业家,无论是从事制造业、服务业还是二级市场投资,都要自问一句:我所在的行业,应当如何加速拥抱AI?
过去一两年间,AI爆火,很多人跑来问我:这个领域到底有没有泡沫?我斩钉截铁地回答:有泡沫。但随即会继续补充,泡沫分两种,一种是肥皂泡,外表绚丽,可破碎之后一切皆幻灭;一种是啤酒泡,当泡沫退去,啤酒还在,甚至一杯有泡沫的啤酒还更好喝。而AI,就是啤酒泡。
考大家一个生活小常识:啤酒泡是怎么产生的?杯中有半杯啤酒的情况下,往杯里倒啤酒速度再快,不会起沫;往一个空杯中慢慢倒啤酒,也不会起沫。只有当快速往空杯中倒啤酒的情况下,才会涌起泡沫。其实,杯子就是行业,而啤酒就是资本,资本大量进入一个近乎空的行业,自然就有泡沫。
嘉御资本接受AI企业有多少泡沫?我们认为,一杯啤酒有20%-30%的泡沫,是比较合适的,泡沫退去也会比较快。同理,一家AI企业,在理性估值之上有20%-30%的泡沫,也是可以接受的。
接下来我谈一谈关于AI的三大预测:
一、未来3年左右,手机App少一半。因为目前,手机内的App是一个个孤岛,只能完成单一任务。而AI+Agent,将会像一个助理一样帮助我们完成跨任务。AI+Agent,会很快影响我们的生活;
二、未来10年左右,人类工作时长每周小于4天。因为有了AI+Robotic,将会大大降低人类的工作时间,未来人们的消费休闲时间将大于工作时间。马斯克的Optimus将在明年量产50万台,未来5年内进入家庭,同时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也在如火如荼地发展,未来前景十分乐观。
三、未来20年左右,人类寿命将达到平均100岁以上。过去的互联网医疗跟互联网教育一样,基本只改变了生产关系,解决了资源和需求不匹配的问题。而有了AI+Healthcare,将在医药器材的医疗服务的智能化方面取得生产力的突破。考虑到医疗行业是重监管行业,而监管立法比技术进步要滞后很多,因此我把此预测的时间点定在20年后。
最后,我想说,周期轮换中,不是强者生存,而是适者生存。恐龙曾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动物,但在某一轮周期轮换过程中,它却惨遭淘汰。希望各位在嘉宾商学进修,不是先把自己变得更强大,而是让自己变得更适应今天的商业社会。谢谢大家!
授课 | 卫哲 嘉御资本董事长、嘉宾商学实战导师
出品 | 嘉宾商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