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婷:一次讲透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
嘉宾校友 · 2025-07-02
最近机器人的大火一把又一把,燎原之势已经不可阻挡。
外行看热闹,你看,从前空翻、后空翻到侧空翻再到鲤鱼打挺,我们目之所及,人形机器人的进化速度超乎想象。
但内行会说,目前大多数的机器人企业亏损程度也是超乎常人想象的:
比如老大哥波士顿动力累计亏损超20亿美元,以至于被卖好几次;人形机器人第一股、也是我们校友企业优必选,市值一度超千亿港币,但也年年亏损,2020年~2024年H1累计亏了40多亿。宇树、智元、傅利叶等年轻一代没上市,不公开财务数据,但频繁的融资,也侧面说明了问题,不缺钱谁融资啊?
说明这个故事,是需要时间的。新兴行业亏损换增长很正常。等不了的如朱啸虎,开始退出;但更多人还是对这个竞技场充满期待的。
不仅要看看国内,也要去看看隔壁的邻居,他们的工业机器人正在闷声发大财。
我以2023 年数据为例:
日本的安川电机合并营收为约38.3亿美元(5756亿日元),创下2018年以来最好成绩;
还是日本的发那科(FANUC)销售收入约合57亿美元( 851,956 百万日元),为2015年以来最高记录;
ABB2024年净利润39.35亿美元;
被美的收购的德国库卡(KUKA)也同比增长33.6%。
这四位老同志构成了一个天团组合,叫做“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”,它们合计斩获了行业50%的份额。
所以,比起人形机器人的“饼与远方”,四大家族用真金白银书写了制造业皇冠上的传奇。
它们成功的秘籍是什么,又是如何在全球开疆拓土的?
今天,我就先来一口气盘点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。
1、镜鉴日本·安川电机
日本是全世界长寿企业最多的国家,110岁的安川电机就是其中之一。安川电机的发展就像一面镜子,能映照出日本自动化产业的百年沧桑。
时间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受战争影响,欧美国家逐步退出东南亚。日本商人抓住时机,迅速填补空白,仅商船队的规模就从战前的7.8万吨,增加到1918年的51.3万吨,总吨位攀升至世界第三。
在这个背景下,1915年,安川第五郎创立安川电机,为矿商、煤商提供电机。
可好日子没过几天,美国就在1929年上演“黑色星期四”,引发世界经济危机。
而且电机行业还有东芝、日立这样的大品牌左右夹击,安川陷入困境,第五郎不得不向老爸敬一郎求救。
这位敬一郎可不简单,他既是明治矿业(现三菱材料)的重要股东,又曾是众议院议员,商政两把抓。
就这样,第五郎靠着向家族关联企业销售产品,勉强养活了安川电机。
可抱大腿也不是长久之计。
1931年,痛定思痛的第五郎决心改变发展战略:
首先,改方向:不再生产配电盘、变压器这些既没特色又没竞争力的产品,集中力量,主攻电机这一款产品。
其次,引技术:安川电机开创性地把德国的“流水作业”模式引入日本,直接把工厂产能扩大到之前的4倍。
就这样,安川电机终于在50年代摸准了向“电机制造商”转型的方向,比如1958年,它就开发出了商业化直流伺服电机Minertia,响应速度提升到当时普通电机的100倍。
到六七十年代,日本汽车和电子产业迎来大发展,它们都需要强大的机床和工业机器人。
安川电机一看风口来了,创造性提出把机械与电子相结合的“机电一体化”概念,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自动化工厂。
在这个概念的指导下,安川电机集中精力发展机器人:
1974年,研发出日本首台电动弧焊机器人“MOTOMAN”,打破当时机器人必须是油压式的常规;
1977年,又推出日本首台全电动型工业机器人“MOTOMAN-L10”,一个月后就收到了汽车制造商的订单。
2015年,安川累计出售机器人台数突破28万,成为当年的销量冠军。
2018年,又凭借18%的市占率,成为该赛道的世界第二。
现如今,安川电机核心业务集中在运动控制、机器人、系统工程这三大板块,在全球11个国家设有28个生产基地。虽逾百岁,但仍然焕发生机。
2、步步为营·发那科(FANUC)
再说说发那科(FANUC),这也是我即将要带大家前去学习的机器人企业。想要报名的同学请给我留言。
它的前身是富士通的数控团队。
1951年,它成为日本首个成功开发出数控装置(NC)的私营部门,并在4年后确立了“FANUC”这一品牌。
同年,发那科把NC技术商业化,还配套了自主研发的伺服电机,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。
可以说从那时起,发那科的历史几乎就是NC的历史。
1959年,发那科推出日本首个结合电信号和液压驱动的电机,结构简单、成本低,让中小工厂也能用上数控技术;
60年代初,发那科基于电液步进电机技术,完善了适合标准化生产的开环系统。它也由此放弃定制化的产品策略,转而批量生产通用型数控装置,这让它得以迅速抢占市场,到60年代末,发那科已经成为日本制造业自动化升级的核心供应商,市场份额高居日本数控系统的首位,并开始出口欧美。
1971年,发那科凭借70%的市场份额,成为全球数控系统的销量冠军,也是该领域最大的专业供应商。
孩子长大了,该让他自立门户了。
1972年,发那科正式从富士通拆分出来,成为一家独立的公司——富士通发那科株式会社(FANUC Ltd)。
前面讲过,20世纪70年代,日本汽车和电子产业迎来春天,微电子、功率电子等技术也飞速发展。
时代变了,发那科也走到了抉择技术路线的十字路口。
它非常果决,一刀砍掉赖以起家的电液步进电机,转投向直流伺服电机,甚至不惜高价从GETTES公司引进技术。这次果决的转型,为发那科今后长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1974年,发那科第一台工业机器人问世,1976年投入市场,正式进军自动化。
同一年,发那科又跟西门子联手研发出软件化数控系统。它也因此在工业机器人、智能工厂领域,积累了编程控制、运动控制、实时反馈等关键技术。
发那科能成为四大家族之一,中国市场功不可没。早在1992年,发那科就在北京成立合资公司,是最早在中国推广机器人技术的跨国公司,1997年又设立上海发那科,之后在广州、深圳、天津、武汉等城市遍地开花。
到2008年,发那科全球子公司高达72家,其中中国就占了23%。
凭借中国市场的强大韧性,在2008经济危机爆发时,发那科逆势上涨,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装机量突破20万台的机器人厂家。
后来还连续三年被福布斯、路透社评为全球100强最具创新力公司之一。
如今,发那科机器人的全球累积装机量已经突破了100万台,实现了从“专精特新”到“全面覆盖”的跨越,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享有20%的市占率,在全球数控系统领域的占有率更是超越半数,稳居第一,是当之无愧的全球工业自动化老大。
3、中德混血·库卡(KUKA)
第三位是最老的前辈,来自德国的库卡(KUKA)。
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8年,127岁了。
库卡最初专注于室内及城市照明,后来拓展到气焊领域,1936年推出世界上首台电驱的自动电焊设备。
库卡把这套技术推销给各种工厂,其中汽车厂是大主顾:
1956年,库卡为大众开发首条多点焊接生产线;
1971年,它为戴姆勒·奔驰打造了欧洲首条机器人焊接线;
注意,机器人出现了。
到1973年,库卡研发出全球首台全电动、六轴工业机器人FAMULUS,实现从普通焊接设备公司到工业机器人公司的转型。
之后的十几年,库卡又推出世界首台Z型六自由度机器人、交流伺服驱动机器人等等,每一款都不愁卖,车企抢着用。
尝到甜头的库卡决定把机器人事业部独立出来,最终在1995年成立了库卡机器人有限公司。
这下机器人团队搞研发可以更专注了:
2007年,库卡推出“KUKA titan”六轴工业机器人,凭借1000公斤的承载能力和3200毫米的作业范围,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。
2013年,库卡推出概念机器车moiros,获得汉诺威工业展机器人应用方案冠军。
库卡在汽车制造领域继续占据优势,奔驰、宝马、大众等等都是它客户,它也凭此跻身全球工业机器人“四大家族”之列。
库卡的发展之道不是单打独斗,而是借助并购来外延式发展伙伴、扩大商业版图:
2013年收购了德国焊接自动化企业徕斯(Reis Robotics);2014年又和瑞仕格(Swisslog Holding AG)合并,进入仓储物流和医疗保健等高增长行业。
但库卡最著名的并购不是并购别人,而是被美的并购。
2017年,美的完成对库卡94.55%股权的收购,5年后又买下剩余的5.45%的股权,库卡成为美的全资子公司。但是美的承诺保持库卡的独立性,而且总部还留在我们访学曾去过的德国奥格斯堡。
美的在本土化和智能化转型方面为库卡注入了新活力,比如为库卡引入MIoT工业互联网平台,使其设备联网率从32%跃升至89%;美的还借助自己的渠道,为库卡绑定了特斯拉、比亚迪等等新能源汽车的客户。
从照明设备商到全球领先的机器人公司,库卡的百年历程几乎是工业机器人的历史缩影。
无论它是姓“德”还是姓“中”,库卡的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始终不变。我也相信,年逾百岁的它,依旧花样年华。
4、富二代·ABB
如果说库卡是从底层爬到巅峰的逆袭,那ABB可谓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,它的“父母”是欧洲两家百年工业巨头。
爸爸阿西亚(ASEA)成立于1883年,是欧洲电气行业的佼佼者;
妈妈勃朗·鲍威利(Brown, Boveri & Cie,简称BBC)创立于1891年,当年就成为全球首家高压输电设备供应商,之后更是成为欧洲电力工程的核心力量。
1988年,它们强强联手,合并成ABB集团(Asea Brown Boveri)。
这次合并堪称天作之合,不仅统一了双方在不同地区的市场优势,还节省了超导体、高压芯片和电厂控制系统的研发费用,让ABB迅速成长为六边形战士,业务涵盖发电、输配电、工业设备、机器人等多个领域,成绩也是多点开花,以机器人为例:
1998年,ABB发布FlexPicker并联机器人,成为工业机器人的标杆级产品;
2001年,ABB成为全球首家机器人销量突破10万台的制造商;
2014年,ABB发布全球首台真正意义上可实现人机协作的机器人Yumi。
可以说,机器人的成功给了ABB向更高端、更智能的方向转型的勇气。
2016年,ABB推出“新阶段”战略:聚焦四大事业部,也就是电网、电气产品、工业自动化和机器人及运动控制,两年后又剥离了电线、涡轮增压器等非核心业务。
别人都在努力铺摊子的时候,ABB选择了收缩,把有限的力量全都打在更具前景的项目上。这个过程里,它还跟微软合作,开发出ABB Ability数字化平台,整合了物联网与工业大数据,向智能工厂加速转型。
克制而敏锐,冷静而果决,一套组合拳下来,ABB的股价四年内直接翻倍。
另外,ABB的全球化进程也是气势如虹。
成立后仅一年,ABB就收购了15家企业,并进军北美市场。
90年代,ABB通过收购和重组,把业务拓展到中欧、东欧和亚洲,全球化的版图已经形成。到了2000年,ABB把战略重心转向亚洲,并重筹押注中国。
2007年,ABB在华订单达41亿美元,占集团全球份额的12%,超越美国成为ABB全球最大市场。
2022年,ABB也在上海投资建厂,这是它的全球三大机器人生产基地之一,主要服务于亚洲市场。新工厂可实现90%产品本地化生产,年产能超8万台。
截至目前,ABB在华累计投资超过200亿元,中国员工有1.5万人。
多年的深耕也为ABB带了丰厚的回报:2024年财年,ABB收入高达329亿美元,创历史新高。
ABB中国总裁顾纯元说:“唯有扎根市场,方能在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”。
一路走来的ABB不断适应市场、深耕市场,展现了技术创新与战略转型的强大韧性。
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的百年沉浮讲完了,你觉不觉得这特像一部人类制造业的进化简史?从安川凭垂直构筑护城河,到发那科以数控技术破局,从库卡用跨界整合颠覆传统,到ABB以全球化编织生态,它们用不同路径演绎了:只有不断创新,才能不断穿越周期。
如今工业机器人赛道已经臻于成熟,可能不再是人们眼中的风口了,但对于真正的产业王者而言,自己就是造风的人。
作者 | 吴婷
参考资料:
[1]科技研究所.105岁安川电机已卖出40万台机器人,揭秘其发展经过与开拓性事件.制信网.2020
[2]海渡教育.FANUC知识点2:FANUC机器人的行业概况.海渡集团.2023
[3]FANUC官网企业发展历程
[4]机床百科——发那科(FANUC)
[5]广东中力智能设备.解密工业机器人巨头KUKA发展史.搜狐.2020
[6]头条资讯.ABB30多年,工业上的成功绝非偶然,最后差点毁在一个锅炉上?.全国电力设备管理网·20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