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加坡芯片启示录

嘉宾校友 · 2025-07-10

新加坡是芯片界的扫地僧。


那个你印象中的移民之都、金融帝国、地表最强收过路费的,其实也是芯片重镇。


从博通、赛灵思、联发科等芯片设计公司,到台积电、联电、格芯、日月光等代工厂和封装厂,都在新加坡有重要布局。全球平均每10颗芯片,就有1颗来自新加坡。


最近2年,各大芯片厂又纷纷重金落子新加坡,恩智浦要投78亿(本文货币单位如无强调均为美元),格芯要投40亿,不是新增,就是扩建。


更夸张的是,有超过20%的美国芯片公司会把前端工厂放在新加坡。


明明是个弹丸之地、本土市场狭小、劳动力又贵得离谱,为什么这些芯片大厂还是愿意在新加坡砸钱呢?


嘉宾商学为你揭秘,芯片扫地僧新加坡。


1、外资包圆


1968年,国家半导体公司成立了一家组装和测试工厂,新加坡正式开始造芯。


第二年,德州仪器就在新加坡建了厂。


别看现在德仪名气不大,市值不到英伟达的1/10,但它可是芯片界的黄埔军校,1958年,德仪的工程师杰克·基尔比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块芯片;1987年,德仪前三号人物张忠谋成立台积电,开创芯片分工时代;包括中国台湾的第一个国际化芯片工厂,也是德仪投建的;到新加坡也一样,德仪的建厂,相当于为新加坡芯片工业做了代言,是块活招牌。


1970年,全球最大车规级芯片厂英飞凌的前身——西门子半导体部门在新加坡建厂;


80年代,惠普先后把芯片设计中心和工厂引入新加坡;1985年,意法半导体成为第一个在新加坡设立前端芯片生产基地的公司;1993年,德仪、惠普和佳能合资成立新加坡技术半导体公司,专攻DRAM芯片;1998年,美光收购德仪的DRAM业务,顺势进入新加坡。


这是芯片制造,在封测环节,新加坡同样吸引了像日本电气、AT&T、AMD等国际大厂。


可以说这个阶段的新加坡芯片行业,基本被外资包圆了。


而新加坡也乐见其成,不会因为保护民族工业就限制外资,相反,外资大厂的到来,恰恰为新加坡引入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,甚至培育了科技生态。


这种开放的心态,就是新加坡芯片繁荣的第一个原因。


2、官方重视


当然,这不是说新加坡完全放弃了芯片自主。别忘了,他们开局就是靠1968年国家半导体公司成立的组装、测试厂。


1987年,新加坡政府成立特许半导体公司,要进军芯片代工业。


中芯国际前COO(首席运营官)、英特尔前高管杨士宁,也在特许做过CEO,你看,芯片圈就这么大。特许前期发展得很不错,在新加坡拥有6座工厂,AMD、IBM、英飞凌、三星都是它的客户,一度成为全球第三大芯片代工厂。


除了直接成立公司,新加坡政府也注重培育土壤。1991年成立微电子研究所,一边发力芯片设计的技术攻关,一边促进产业合作、组建芯片联盟。1990年代末,还建立了一只20亿新元的芯片产业发展基金。


官方的重视,是新加坡芯片繁荣的第二个原因。


到2009年,新加坡占到全球芯片产能的11.2%,是仅次于中国台湾新竹市的亚洲芯片中心。


3、栽下梧桐树


问题是,谁都知道搞芯片要砸钱,也都知道引入外资大厂的好处,为什么偏偏是新加坡做成了呢?


首先,新加坡虽然本土市场小,但作为全球交通枢纽,辐射的市场范围足够大,而且芯片那么贵,基本不考虑运输成本,这是基础。


更重要的是,新加坡的营商环境实在太好了。


比如拥有双重征税协定(DTA)网络,可以避免双重征税;再比如没有外国所有权限制和外汇管制,外资不用担心赚了钱拿不走;新加坡还有全球领先的知识产权制度,芯片是专利密集型行业,在台积电的工厂,A4纸上都埋了金属线,就怕泄露秘密。


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局也相当体贴,有芯片公司来投资,他们从建厂前的规划评估,到建厂中的水、电、土地取得,甚至是完工后的人员招募、长远的财务规划,都有完整的协助。


栽下梧桐树,引得凤凰来。多数成功的商业案例,靠的不是研究凤凰,而是培育梧桐。


出品 | 嘉宾商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