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婷:奇瑞上市,斗罢艰险又出发

校友名录 · 2025-09-26

祝贺嘉宾商学导师企业、中国汽车出海之王奇瑞成功赴港敲钟上市。


这一天终于来了。创立于1997年,见证了诸多汽车友商纷纷从上市到两地上市,而奇瑞自己走到这个里程碑,足足花了28年的时间。


这28年里,奇瑞连续22年保持自主品牌出口量第一,曾是首个突破百万台产量的自主品牌,也出过像风云、QQ、艾瑞泽、瑞虎等大爆款;但奇瑞也曾在高端化上屡战屡败,瑞麒、观致都草草收场,2019年被寄予厚望的“奇瑞的塔尖品牌”星途也一直叫好不叫座;如今,奇瑞又紧紧抱住华为的大腿,终于用智界在高端新能源汽车圈打了一场翻身仗。


奇瑞的敲钟,为什么姗姗来迟?它经历的选择和故事,又有哪些呢?今天我来一口气讲透。


1、爆款车起家


奇瑞的前身是1997年3月成立的安徽汽车零部件公司,设在芜湖。


当时芜湖市领导希望发展汽车产业,来一次产业升级。但别说芜湖,就是整个安徽也没几个汽车人才。时任副市长的詹夏来四处考察,最终在一汽发现了一位安徽籍的青年才俊——尹同跃。


当时尹同跃身兼一汽总装车间主任和物流科科长,是一汽最年轻的技术权威之一。詹夏来三顾茅庐,不断给他打电话,用打造中国人自己的汽车品牌这样的伟大愿景“忽悠”,哦不,是激励他。当时一汽只有合资品牌,詹夏来就说“总是为外国人做事没有出息”,尹同跃终于被说动了。


1997年,35岁的尹同跃离开干了十多年的一汽,来到芜湖。


后来回忆起这段往事,他说他是被詹夏来“骗”到芜湖的。因为他到了芜湖才知道,整个项目只有8名技术工人,厂房里只有一条福特在英国淘汰下来的产线,资金只有50万,连盒饭都舍不得买,吃饭都是他们自己做。就是这样的一个“草台班子”,两年后竟然造出来一台发动机和一台小汽车,品牌就叫“奇瑞”。这名是尹同跃起的,“奇”是特别,“瑞”是吉祥如意,合起来就是“特别地吉祥如意”。名字很吉利,但没有造车资质,造出来车,也卖不了。


为了生存,2001年,安徽汽车零部件公司把20%的股权无偿划转给上汽,然后改名为“上汽奇瑞”,换来一份造车资质,以及上汽的销售渠道和维修网络。这是奇瑞历史上抱的第一条大腿。


一时之间,奇瑞如虎添翼,当年就大卖2.8万辆,2002年更是卖出5万辆。这款车就是奇瑞的第一个大爆款——风云。


要知道,2002年,国民神车捷达在国内也只卖了12.1万辆,奇瑞初出茅庐,就快赶上捷达的一半了。风云不但在国内爆了,还走出海外:2001年10月,10辆风云轿车出口到叙利亚,这是中国最早的轿车批量出口案例。


2003年7月,奇瑞再放大招,推出更大的爆款——QQ。售价直接打到4万元以下,后来还出过不到3万元的版本,定位叫“年轻人的第一辆车”,slogan是“梦想,触手可及”,可不是嘛,三四万就能圆你汽车梦,必须触手可及。推出后一年半,QQ大卖12.5万辆,又创造了一个自主品牌销量奇迹。


有意思的是,QQ卖得好,还真不光是因为便宜。QQ的外观辨识度极高,圆滚滚一小只,颜色有富贵绿和宝石蓝,在满大街的黑白灰色轿车中相当显眼,开出去回头率那叫一个高。


有记者曾采访一位QQ车友,他说当时开车上路,连警察都拦他。不是查违章,而是走过来一顿打量,然后趴车窗边说:“这是什么车啊?真逗!”


可以说,QQ不是“便宜货”,而是“新物种”。


2、坎坷上市路


2004年,奇瑞顺势启动IPO程序。是的,早在20多年前,奇瑞就准备上市了。


那为什么它这一战打了20年,成了上市困难户呢?


其实,当年把股权划转给上汽,就是埋了一颗暗雷。2004年,奇瑞第一次计划上市时,上汽要求增加股权分配,双方没谈拢,再加上内部的股权纠纷,导致上市失败。


奇瑞没放弃,立即启动了股份制改造。


2007年,QQ持续热销,成就了奇瑞成为第一个累计销量破100万的自主品牌。


当年奇瑞顺势重启IPO。注意,2007年,转过年就是全球金融危机,资本市场基本丧失了融资能力,再加上奇瑞的车定价偏低,平均卖一台只赚1400多块。尤其是QQ,只有维持月销2万台以上才有利润。所以投资人心里没底,于是奇瑞第2次IPO又失败了。


果然,从2008年起,奇瑞在扣除地方政府补助后,连续亏损了5年。


之后,奇瑞又分别在2016年、2019年和2022年提交IPO申请,都失败了。


2016年,奇瑞是想趁着新能源政策的风口,把奇瑞新能源送上市。但当时奇瑞新能源全年销量还不到2万台,以及存在股权结构问题,被否2019年又准备把旗下的汽车金融公司奇瑞徽银送上市,结果出师未捷,奇瑞大股东青岛五道口资金链断裂,立讯精密斥资百亿(100.54亿)接盘,这么一折腾,IPO的事又折腾黄了。到2022年那次上市失败,又是因为股权结构复杂。


之后芜湖市国资委下场,帮助奇瑞处理股权问题,并成为奇瑞控股的第一大股东。


到今年2月28日,奇瑞又又又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,终于大功告成。


3、成为出口王


虽然上市比长城、吉利慢了好几拍,但是奇瑞的全球化却一直遥遥领先,连续22年位居自主品牌第一。它是怎么做到的?


因为:出发早,选得好,本土化。


2001年,奇瑞的第一款车风云就批量出口叙利亚,在自主品牌里开创了批量出口先河。2003年,奇瑞在伊朗建立组装工厂,又是第一个吃螃蟹的。到2007年,奇瑞汽车已经出口到56个国家了。别人都还在热身,它已经跑出去几百米了。


选得好,是说选的出口目的地好。全球车企出海的策略主要有两种:一种是日本丰田打法,由难到易,先攻占欧美高地,再去发展中国家,蔚来、理想也是这种策略;另一种是韩国现代打法,先去发展中国家,然后农村包围城市。


奇瑞采用的是现代打法,主要出口目的地是俄罗斯、墨西哥、土耳其、巴西、哈萨克斯坦、南非、智利等等国家。这些国家普遍缺乏自身的汽车产业,对进口车依赖度高。同时又不是欧美日韩跨国车企的重点市场,刚好适合奇瑞。


最后是本土化。特朗普天天搞制造业回流,各种折腾,但客观地说,没有哪个国家会心甘情愿地让别国企业白白过来赚钱,赚钱可以,但你是不是得留下点什么?比如工厂、就业或者技术。之前外资车企在中国建厂找市场必须要合资留技术,也是这个道理。


为了在海外扎稳脚跟,奇瑞早早就开启了本土化进程。前面提到2003年,奇瑞在伊朗建立组装工厂,到2007年,奇瑞已经在俄罗斯、乌克兰、伊朗、埃及、印尼、乌拉圭等国家都完成了建厂。


不光是建厂,奇瑞还会根据目标市场的特点做针对性开发。比如南美的公路条件恶劣,山路和山坡多,奇瑞就对出口南美的车做了动力提升,提高爬坡性能。再比如中东大部分是沙漠,空气中会有漂浮的沙粒,这会加速内部零件的磨损,奇瑞就对出口到中东的车做了更强的密封性处理。


这么贴心,没道理卖不好。


4、艰难转型路


但有一说一啊,奇瑞的爆款车、包括出口的主力军,都是燃油车,而在新能源上,奇瑞之前做得并不好。


虽然早在2009年,就成立了子公司“奇瑞新能源”,2012年推出第一代新能源汽车QQ3EV,2017年推出爆款车奇瑞小蚂蚁,只用3年便成为国内首款自主研发、产销突破15万辆的A000级纯电动汽车。


但是这些车都定位低端,四万块钱就能开回家,奇瑞赚到了销量规模,但没赚到钱。


2018年,奇瑞推出豪华品牌星途,2023年星途又推出新能源品牌星纪元,但最终因为战略失焦和品牌心智不足等等复杂原因,逐渐没了声量。


到2024年,奇瑞的燃油车销量占比高达77.6%,远高于吉利的60%,甚至比被戴上“燃油车依赖症”帽子的长城汽车(71.85%)还高。


奇瑞真正在新能源圈打响名号,还是靠智界。2023年9月,奇瑞官宣跟华为联合打造智界,这是“界字辈”的老二。


智界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。一开始是跟星纪元系列定位重合,还有资源分配问题,奇瑞面临亲儿子和干儿子先哄谁的问题。后来智界S7上市,产能又跟不上,这还是奇瑞内部资源分配的问题,惹来不少麻烦。


不过随着干儿子智界持续出成绩,以及亲儿子不太争气,2025年8月,奇瑞宣布智界进入2.0阶段,全面由华为主导,奇瑞所有的资源要向智界倾斜,要“All in 智界”。


尹同跃也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花式捧余承东,在一次车展上,我们还见他建议余承东改名余成功,因为听余承东的就能成功。


5、斗罢艰险又出发


回到最初的问题,跟比亚迪、长城和吉利这些老伙计比,奇瑞做对了什么,又做错了什么?


先说错的,戴上后视镜看,奇瑞最大的错误还是不够坚定。比亚迪靠电池起家,最早决定“All in新能源”;长城虽然新能源做得不好,但依靠“All in SUV和越野”,起码在燃油车时代赚得盆满钵满,到现在单车利润依然排在自主车企前列;吉利则是孤注一掷蛇吞象,吃下沃尔沃,率先获得高端化入场券。而奇瑞似乎一直很稳,生怕错过这个错过那个,轿车、SUV、商用车都有,电动车也有过小蚂蚁这样的爆款,但没有任何一个是王炸、是标签。


战略,说到底,还是敢于舍弃的艺术。


那奇瑞做对了什么呢?我认为首先是坚定不移的全球化战略,再一个重要的点是技术研发,奇瑞就像个汽车界的理工男,不那么会讲故事,但技术始终过硬。


2010年,奇瑞造出了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的CVT变速箱,成为当时唯一完全掌握轿车底盘、发动机、自动变速器和发动机管理系统(EMS)四大关键技术的自主品牌。


奇瑞的艾瑞泽一度是唯一能跟丰田卡罗拉掰手腕的自主车型,它搭载的发动机拥有当时自主品牌最高的37.1%的燃油热效率,非常省油。还有奇瑞后来做的观致汽车,曾在欧洲碰撞测试中拿到了五星高分。


包括新能源,核心的三电技术和混动发动机,奇瑞也实现了全栈自研。


全面的技术储备,让奇瑞一旦坚定了某个方向,可以迅速发力。2024年,奇瑞新能源汽车销量暴涨233%,今年上半年又涨了接近100%。


经历过股权纷争、业绩暴雷,又数次被交易所拒之门外,如今,奇瑞终于敲开了港交所大门。招股书中,奇瑞承诺募资的45%将用于下一代新能源车型的研发,这无疑会加速奇瑞的新能源转型;另外,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、资金流动的便利性,也会赋能奇瑞的国际化业务,稳固它“出海之王”的地位。


当然,上市远不是终点,对奇瑞和尹同跃来说,这不过是一次斗罢艰险又出发。你看好奇瑞公司吗?到评论区聊一下。


作者 | 吴婷


参考资料:

[1]奇瑞半年寻钱之旅:20%股权换29亿现金.第一财经日报.2009

[2]奇瑞“风云再起” 中国车企“加足电力”出海.中工网.2025

[3]奇瑞汽车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,燃油车收入占比69.6%.新浪港股.2025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