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婷:法拉利圣经
嘉宾校友 · 2025-11-04
当你在同一家公司消费上亿元,会得到什么待遇?
法拉利表示,会被我拉黑。
这个全球顶级超跑品牌,一贯这么傲娇。
华裔珠宝大亨李兆佳是位跑车迷,他曾一口气买了12台法拉利,但买到第13台时,被法拉利拒绝了,理由是你太高调了,到处炫耀你车多,让我们好没面子。
这还算好的,有些车主因为私自改装,甚至只是私自做赛道测试,就被永久拉黑,这辈子再也不能买法拉利了,贾斯汀·比伯就是受害者之一。
但傲娇只是表面,实际上,拉黑用户是法拉利的重要商业策略。
法拉利不只是顶级超跑,更是难得的另类商业案例,今天我就为你一口气讲透法拉利。
1、法拉利的灵魂
法拉利这个品牌跟福特一样,和理想一样,和小鹏一样,都是取自创始人的名字。
它的创始人叫恩佐·法拉利,1898年出生在意大利摩德纳。别看这个小镇只有五万人,却是著名的制造之乡。恩佐的父亲就是个高级技术人员,恩佐小时候家境殷实,当别人家还在坐马车的时候,他们家就拥有了私家车,甚至还专门雇了司机。
10岁那年,父亲带着恩佐看了一场赛车比赛,发动机的轰鸣和赛车飞驰的画面,像一道闪电击中了他。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,成为赛车手成为了恩佐的人生梦想。
然而,命运的第一个重拳很快就挥了过来。1914年一战爆发,他的父亲和哥哥在战争中相继离世,家道中落。恩佐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公子哥,瞬间被打回原形。家里的工厂被迫关闭,年仅十几岁的他,开始独自扛起了生活的重担。
一战结束之后,恩佐揣着驾照,开始到处找工作。在当时,驾照可是极为稀罕的东西,堪比现在的清北毕业证。
一战对经济的摧残太重了,汽车巨头们都不敢轻易扩张。面试了一圈,最后是一个小小的汽车经销商收留了他,每天干的是拆卸和搬运底盘的苦力活。
直到遇见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——赛车手乌戈·斯沃琪,他的人生轨迹才开始翘头向上。斯沃琪看中了他骨子里对赛车的那股痴迷劲儿,在他的带领下,恩佐终于融入赛车圈。不久,斯沃琪被意大利赛车顶级豪门阿尔法·罗密欧挖走,他就顺道把恩佐也带过去了。恩佐从最基础的跑腿、试车开始,凭借着过人的车技和商业头脑,很快脱颖而出,成为了阿尔法·罗密欧的王牌车手。
但恩佐的野心不只在赛道上,也在生意场上。后来,他回到老家摩德纳,开办了自己的汽车零售公司,做起阿尔法·罗密欧的独家代理。
1929年,31岁的恩佐羽翼渐丰,准备干票大的,他拉上几位富豪朋友和赞助商,还有老东家阿尔法·罗密欧,共同成立了一支车队,就叫——法拉利车队。虽然名字取自恩佐,但大金主是阿尔法·罗密欧,这支车队相当于是阿尔法·罗密欧的“官方赛车部门”,为它征战F1和勒芒,恩佐本质上还是职业经理人。跑车品牌养车队很常见,车队出去参赛拿奖,是品牌的活招牌,而且参赛本身也是检验赛车、发现问题、优化迭代的好机会。F1和勒芒作为世界最高水平的赛车比赛,更是兵家必争之地。
当然,对恩佐来说,这也是一次人生的跨越,毕竟运营F1车队可比开店卖车难多了。
在恩佐的运营下,法拉利车队在欧洲各大赛场拿奖拿到手软,恩佐不仅掌握了大量顶尖的造车技术和经验,还彻底坐稳了车队“教父”的位子。
恩佐的野心更大了。他骨子里是个彻头彻尾的造车狂人,开始跟相对保守的阿尔法·罗密欧高层在造车理念上冲突不断。1939年,恩佐因为顶撞老板被炒了鱿鱼。还被迫签下协议,未来四年内,恩佐不可以使用“法拉利”的名字制造汽车或参加比赛。
但这一纸禁令,反而点燃了恩佐心中的火。1947年,在摩德纳郊外的马拉内罗小镇,恩佐正式成立了法拉利汽车制造公司,当年就推出第一辆真正属于自己的量产跑车——法拉利125S。
这台“红色怪兽”搭载了1.5升V12发动机,输出功率118马力,但车身重量只有650公斤,这个配置在当时堪称无敌,当年5月就拿到罗马大奖赛的冠军。它向全世界宣告:一个全新的跑车之王,就此诞生。法拉利的传奇之路,正式开启了。
2、源于赛事、成于赛事
作为法拉利的灵魂人物,恩佐一辈子高度聚焦,他只坚持一件事:造跑车,上赛道,拿第一。
这个信念,是法拉利刻在骨子里的DNA。对恩佐来说,一辆车如果没在赛道上证明过自己,那它就什么都不是。
所以,无论是在赛场上竞速,还是在工厂里造车,法拉利的目标几十年不变:更快,永远比对手更快!
恩佐本身不是工程师,但他比任何工程师都更懂胜利需要什么。就像乔布斯一样,恩佐在产品上极其偏执。他每天都带着技术人员泡在工厂里,逼着他们挑战物理极限。比如研究怎么把发动机的活塞行程再缩短一毫米,来压榨出更高的转速?怎么改进底盘配重,让赛车过弯时能再快0.1秒?怎么应用最新的航空材料,让车身在变轻的同时还更有刚性?
这些问题,恩佐每天都在问。他痴迷于发动机,当别人还在用更简单、更稳定的引擎时,恩佐却坚持要用结构最复杂、制造成本最高的V12。因为V12拥有最平顺的动力输出和最大的高转速潜力,这是他心中最完美的“机械心脏”。能做出最好的V12,就能做出最快的跑车。
正是在这种偏执的追求下,法拉利的赛车在技术上开始遥遥领先。终于,历史性的时刻到来了。
1951年7月14日,在英国银石赛道,法拉利车队正式战胜老东家,终结了阿尔法·罗密欧自F1创办以来的不败神话。当那台红色的法拉利赛车第一个冲过终点线时,整个赛车界都震惊了。
赛后,恩佐在办公室里泪流满面。
他激动地说出那句流传后世的名言:“我感觉我杀死了我的母亲!”
这句话里包含了太多复杂的情感:有复仇的快感,有超越过去的喜悦,也有一丝对昔日老东家的感伤。
从这一天起,法拉利凭借一场场赛事的胜利,在跑车界站稳脚跟,成为F1赛场上新的王者。
但这份极致,也给法拉利带来了危机,因为赛车实在太烧钱了。法拉利赚钱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烧钱的速度。
到1960年代,法拉利终于到了破产的边缘。大洋彼岸的福特闻着味儿就来了,它们急于摆脱“家用车”的廉价形象,收购赛车冠军法拉利,无疑是一条捷径。
于是福特派出一个豪华谈判团,带着数百万美元的支票飞到意大利。谈判初期一切顺利,恩佐也确实需要钱。但在签约的最后关头,当恩佐看到合同条款里写着“福特将全面接管赛车部门的预算和决策”时,他当场翻脸。
“我的赛车队,我说了算!”恩佐拿起笔,直接在合同上划掉这一条,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会议室。对他来说,卖掉公司可以,但交出赛车的主导权,绝不可能!
福特二世暴跳如雷,他对下属只说了一句话:“给我不惜一切代价,在勒芒的赛道上干掉法拉利!”
从此,赛车史上最著名的一场史诗级的对决——“福特大战法拉利”正式拉开序幕。
福特也是真的下了血本。他们找到了勒芒冠军车手卡罗尔·谢尔比和鬼才试车手肯·迈尔斯,组建了一支“复仇者联盟”,专门研发对抗法拉利的终极武器——福特GT40。
1964年,GT40首次亮相勒芒,结果惨不忍睹,所有赛车全部因为故障退赛,法拉利轻松包揽前三。
第二年,福特带着改进版的GT40卷土重来,派出了6辆赛车。结果呢?再次全军覆没,法拉利又赢了。
全世界都在嘲笑福特,这个美国来的土老帽,根本不懂什么叫赛车。
但福特没有放弃。等到第三年,他们倾尽整个公司的力量,带着第三代GT40赛车,浩浩荡荡地杀回了勒芒。
这次,法拉利的赛车在比赛初期依然强势,但在GT40的强大性能和不计成本的人海战术面前,逐渐暴露出问题,一台接一台地退赛。最终,三台福特GT40以无可争议的优势,并排冲过了终点线,历史性地包揽了冠亚季军。
福特赢了比赛,他们用金钱和工业实力证明了自己。
但结果却是,恩佐最终选择把一半股份卖给了意大利的本土汽车巨头菲亚特。在协议里,他死死守住了自己的底线:公路跑车部门可以交给菲亚特,但他自己必须保留对赛车部门的绝对控制权。
对于法拉利来说,赛场上的胜负只是暂时的,但品牌的灵魂和风骨,绝不屈服。也正是这场惊心动魄的对决,让法拉利“为赛道而生”的形象,更加深入人心,最终奠定了它在超跑世界里的王者地位。
3、站着把钱挣了
度过了财务危机、又经历了福特大战后,恩佐的商业头脑也逐渐开窍了。
他给法拉利的商业化制定了三板斧策略:
第一板斧:制造文化资本,卖的不是车,是“神话”。
首先要明白,法拉利卖的根本就不是一辆车,它卖的是一个可以让你瞬间提升社会地位的“文化资本”、社交货币。车只是这个资本的载体。
怎么制造?靠的是持续不断地“造神”。
第一步,神化创始人。恩佐·法拉利的故事,就是一个完美的英雄剧本:出身富裕、家道中落、逆境崛起、对抗豪门、偏执、铁腕、一生只爱赛车……每一个标签都充满了戏剧张力。法拉利官方在不遗余力地维护和传播这个故事,把恩佐塑造成了赛车界的“教父”。你买的每一台法拉利,买的都是教父精神的传承。
第二步,神化图腾。那个“跃马”标志,背后是意大利一战英雄飞行员壮烈牺牲的故事,代表着胜利和勇气。这个故事赋予了车标超越商业的意义。
第三步,神化规则。法拉利的规则,本质上是一套“提纯”信徒的宗教仪式。想买限量版?先买几台普通版表示忠诚。拿到车了?不准随便改,不准短期转卖投机。这套规则筛选掉的,是那些只想炫耀的暴发户,留下的,是真正认同法拉利文化的核心信徒。而这种被筛选过的圈子,本身就成了最大的卖点。
看明白了吗?当你买下一台法拉利时,你买到的不仅仅是钢铁和发动机,你买的是恩佐的传奇、跃马的荣耀、以及一张通往顶级圈层的“身份证”。这东西,是无价的。
第二板斧:打造“价值永动机”,让过去为未来买单。
买车最头疼的是什么?是折旧,落地就打折。但法拉利最牛的地方在于,它创造了一台“价值永动机”,让时间不但不成为敌人,反而成了朋友。
怎么做到的?靠的是一个完美的价值闭环。
首先,用赛事为品牌注入未来价值。法拉利至今仍然是唯一一支参加了所有F1赛季的厂商车队。每年烧掉数亿欧元参赛,亏钱吗?从账面上看是的。但F1代表了汽车工业最前沿的技术和最高的荣誉。每一次胜利,每一次技术突破,都在告诉全世界:法拉利永远代表着未来和最强。这为它的新车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技术光环和议价能力。
其次,用“经典车部门”掌控“历史价值”。你以为法拉利只会卖新车?错了,它反而更会经营老车、旧车。2006年成立的经典车部门,就是官方给你做认证,证明你这台几十年前的老法拉利,从发动机到一颗螺丝都是原厂的。一张薄薄的“真品证书”,就能让你的老车在拍卖行里身价倍增。史上最贵的拍卖汽车,法拉利250 GTO,成交价超过5000万美金,就是这么来的。
这就形成了闭环:F1的胜利让新车好卖 → 新车赚来的钱继续投给F1和经典车部门 → 经典车部门把老车的价格炒上天 → 老车的惊人保值率,反过来又让富豪们觉得买新车也是一种稳赚不赔的投资。
看,法拉利把自己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,全都变成了可以循环变现的商品。这台价值永动机,才是它利润率碾压所有同行的根本。
第三板斧:拥有绝对的控制力,做品牌唯一的“独裁者”。
大多数车企和客户的关系,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。而法拉利和客户的关系,却类似“君主”与“臣民”的关系。
法拉利从根上就没把自己当成一个汽车公司,而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奢侈品王国,而恩佐就是那个“国王”。这种独特的运营管理模式,保证了品牌价值不会被任何短期利益稀释。
他们都控制了什么呢?
首先是绝对的渠道控制。法拉利的经销商网络,可以说是全世界最难进的。法拉利对经销商的选择、店面设计、服务流程有着绝对的控制权。目的不是为了卖出更多的车,而是为了确保每一个接触到品牌的点,都传递着完全一致的、顶级的、纯粹的品牌信息。
其次是绝对的产品控制。在法拉利,新产品的最终决定权,永远掌握在极少数高层手中,他们考虑事情的唯一标准,就是这台车是否符合法拉利的灵魂。市场的喜好、消费者的呼声,都只是参考。当年恩佐顶着所有人的反对坚持造V12,就是最好的例子。这种独裁保证了产品血统的纯正。
最后是绝对的客户控制。法拉利的购车合同,是业内最严苛的。比如很多限量车型,合同里会约定法拉利拥有“优先回购权”。也就是说,你想卖车,必须先问法拉利买不买。这从根本上杜绝了客户私下投机倒卖,扰乱价格体系的可能。
这种看似不近人情的独裁,恰恰是奢侈品品牌能够长久维持其神秘感和高贵感的基石。在一个人人都想讨好用户的时代,法拉利反其道而行之,通过设定门槛、掌控规则,把自己变成了所有人都想来朝圣的殿堂。
所以,这才是法拉利真正的成功秘诀:洞悉人性,建立规则以及提高价值。
4、电动化的雄心与迷茫
1988年8月14日,90岁的恩佐与世长辞,从此法拉利进入职业经理人时代,但这并没有改变它追求更快的初心。
赛道上的速度要快,企业转型的速度也要快。
2013年,法拉利推出了首款混合动力超跑——LaFerrari,最大输出功率高达963匹马力,在参数上遥遥领先了V12发动机。
这款车的推出,让法拉利正式成为豪华跑车中的“混动先驱”。
2020年,法拉利又接着放大招,推出了SF90 Stradale。这款车继续进化,速度更快,百公里加速只需要2.5秒,发布后也迅速成为法拉利的畅销车型之一。
混动玩得风生水起,法拉利又开始布局纯电动。
为了支持电动车生产,法拉利不仅重新招募了一支电气化高管团队,还砸了2亿欧元建现代化工厂,甚至改变了原先的“工作室模式”,可见法拉利电动化转型的决心。
他们计划2025年推出首款全电动超跑,现任CEO还立下军令状,到2026年,全电动和混动车型要占公司产量的60%,到2030年占80%。
但另一边,法拉利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。就是完全电动化之后的超跑,富人还会不会买单?
要知道,法拉利的高价值,除了极致的产品性能之外,很大一部分是靠稀缺性和文化调性支撑的。
大家买的不仅仅是这辆车,更是看中法拉利大排量发动机所带来的机械性能和独特声浪,以及筛选后的高价值用户圈层。或许这些才是富豪们甘愿掏钱的根本。
完全电动化之后,富人还会认法拉利这块招牌吗?现在谁都没把握。
5、下一场胜利
不过如果我们跳出燃油、混动或者纯电的技术路线之争,单纯看法拉利这家公司和恩佐这个人的成功,又会有不同的观感。
法拉利的灵魂人物恩佐就像电影里的教父一样,一生专注事业,用自己的一切换来一个传奇品牌。
同样,法拉利也是因为对卓越的追求,对品质的坚守,而被全世界追捧。这种品牌精神,是法拉利近百年历史的财富密码。就像法拉利的跃马标志一样,它源于意大利的空军英雄弗朗西斯科,象征着胜利和勇气。
过去在采访中,恩佐经常被问到,法拉利取得的最伟大胜利是哪一次?
而他的回答永远是:下一次!
作者 | 吴婷
参考资料:
[1] 法拉利圣经.机械工业出版社.2019
[2] “平民”法拉利:阿尔法.罗密欧的小故事.易车网.2022
[3] 历史丨一场恩怨一段故事,看福特GT40的逆袭.易车网.2019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