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婷:智能眼镜,被低估的风口
嘉宾导师 · 2025-10-21
你能想象出门除了眼镜什么都不带的生活吗?
这一天或许很快就会到来,只是你还没关注到而已。
2025年是百镜大战的一年,年初我带着嘉宾商学的企业家同学去美国的CES,简直就是眼镜开会。
你可能觉得智能眼镜不是什么新东西,早在13年前Google就做过了,重金投入,看着也很酷炫,却打了水漂。
但是今天不一样,AI的爆发让智能眼镜升级为AI眼镜,拓展了很多的应用场景,真正融入了生活,可以听音乐、打电话、拍视频、看电影,当提词器、翻译机,甚至可以扫码支付。
参战的大厂也是越来越多。6月底,小米首款AI眼镜上市,年度出货目标是500万副;最近,阿里也公布了旗下的夸克AI眼镜,深度融合通义千问,不仅支持高德近眼导航,而且“看一眼”就能通过支付宝付款。
垂类小巨头们也没闲着,比如嘉宾商学校友李宏伟创办的,国内最大的AI眼镜品牌雷鸟创新。
AI眼镜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和升级?它的未来又会变成什么样?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新机遇?
今天就我来一次性讲透这个被低估的新风口。
1、智能眼镜发展历程
早在1980年代,多伦多大学教授史蒂夫·曼恩(Steve Mann)就研发出了“智能眼镜”的原型(EyeTab);
2000年代,美军就试图把这个技术应用在士兵的武装上。
到2012年,谷歌推出Google Glass,首次把摄像头、麦克风、骨传导耳机集成到眼镜上,到此,它的基本形态已经跟今天的智能眼镜差不多了。
从2013到2018年,索尼、爱普生、微软等大厂开始纷纷抢滩,听起来很热闹,但结果基本都凉凉。
直到Meta入场,行业才又被按上了加速键。
一个做社交平台的,怎么就对眼镜产生了兴趣呢?
这还得从2021年说起。当时,Meta前身Facebook的传统业务陷入发展瓶颈,正好赶上元宇宙概念的大爆发,Facebook通过收购曾经积累了大量VR、AR相关技术,这些被视为实现元宇宙的最佳入口。于是,小扎宣布All in元宇宙,改公司名称为Meta,并大力发展AR眼镜。
2023年,Meta和雷朋合作,推出升级版Ray-Ban Meta,大受欢迎,而且拉动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增长210%。(数据来自Counterpoint的《全球智能眼镜型号出货量跟踪报告》,报告指出,受Ray-Ban Meta带动,24年AI眼镜出货总量首次突破200万台,Ray-Ban Meta占比超过60%)

2、谷歌、索尼等先驱为何失败
2024年,Meta大杀四方,占据了全球智能眼镜市场份额的83.8%。
那为什么早早入局的谷歌、索尼,却只能在边缘战场寻找机会呢?
第一,时机不成熟。
谷歌等“先驱”企业入局时,缺乏5G、AI大模型等基础设施。
第二,用户体验失焦。
价格太高。智能眼镜的一部分功能是和手机重合的,但当年它的价格可比手机贵多了,普遍在1000美元以上。
好用度有限。Google Glass的设计初衷是可以“随时搜索”,但用户实际高频使用的场景却是拍照。并且,Google Glass作为打样级产品,影响了后期很长一段时间内智能眼镜的技术路线,让它们普遍存在设计与需求的错位,满足不了多数用户的需求。
第三,造型设计糟糕。
眼镜是要带在脸上的,这意味智能眼镜天生比别的电子产品有着更高的造型需求,以及更轻便的体验。
只可惜,早期产品又重又浮夸,让人佩戴起来就没那么体面和潮酷。
结果就是,智能眼镜变成了一种又丑又沉又贵又没必要的“科技玩具”,普通消费者自然选择捂紧钱包。
综上种种,“先驱”们为了不变成“先烈”,纷纷放弃to C,转向了to B,比如微软深耕工业制造,为波音工厂提供AR指导、设备维护等;谷歌聚焦医疗教育,可以实现手术导航、虚拟实验室等。在2017年1月的CES,我还体验过很酷的工业眼镜,一眼可以透视哈雷摩托车的零件,好对车的维修去精准下手。

技术路线一旦定型,再转向就难了,所以时至今日,我们也很难在智能眼镜的消费端见到它们。
3、Meta为何能后来居上
那Meta为什么就能后来居上呢?
之前说过,早期产品不受消费者待见,主要有三大痛点——重、贵、没意思。

既然找到病因了,那就对症下药:
药方一,产品轻量化,解决“重”的痛点。
Meta的王炸眼镜Ray-Ban Meta,重量只有49克,完全是普通太阳眼镜的份量。
它凭什么可以做到这么轻呢?
因为它做了减法,舍弃了光学模组,大胆割舍AR功能,让Ray-Ban Meta依靠语音助手和镜腿按键,来实现摄像、音频和AI交互,也就实现了通体轻盈。
为了进一步控制总重、优化算力,Meta还把智能眼镜中相对复杂的任务,通过端云协同分配给了手机,比如在Live AI功能下,眼镜就将实时录制内容发给手机,由手机上的Meta AI进行处理,处理完了再实时反送给眼镜。
最后,还凭借雷朋成熟的眼镜生产工艺,优化了镜腿内部走线,匹配到了更轻质的材料。
如此一来二去,Ray-Ban Meta成功“减肥”,足足比竞品轻了近三分之一。
药方二,严控成本,解决“贵”的痛点。
其实,Meta之所以能够“不贵”,很大程度也是源于它能“不重”:
比如,Ray-Ban Meta删去的光学模组,通常能占硬件成本的30%-45%,删去了也就省下了。
再比如,Meta采用高通高度集成的芯片,还复用高通的音频、摄像头等接口方案,进一步压缩成本。
当然,产销方面的努力也功不可没:依托雷朋母公司的规模化生产,和覆盖全球120个国家的分销网络,Meta智能眼镜得以快速量产、快速渗透渠道,分摊了研发和制造成本。
所以开源、节流,同步进行。
药方三,完善生态,解决“没意思”。
用户在购买智能眼镜时,不仅关注产品硬件,还会考虑软件应用和生态服务,这恰恰是Meta的强项,人家主业就是做社交的啊!
于是2023年,Meta智能眼镜就和Facebook、Instagram等应用建立起深度联动:用户可以把眼镜拍摄的照片“一键分享”到社交平台,大大提升了使用粘性。
所以,对竞争对手而言,追赶Meta眼镜或许不那么费力,但要追赶Meta家的平台,短期内就有点天方夜谭了。
之后,Meta又跟Spotify、Amazon Music等播客和音乐平台合作,让智能眼镜实现了“声控选歌”。
2025年,Meta还计划推出开放系统,吸引开发者入驻,繁荣生态。
一通操作猛如虎,Meta成功让智能眼镜从“极客玩具”走向大众市场,自己也坐稳了消费端的头把交椅。
4、国内一哥雷鸟的生意经
不过呢,在国外横着走的Ray-Ban Meta,在国内因为数据和网络安全等问题被掣肘,这让国内智能眼镜行业有了自己的“生态保护区”:
Rokid支持近视调节,配合6.5英寸的高清屏,非常方便AR娱乐和提词;
华为眼镜搭载了鸿蒙系统,和“数字办公”相结合;
小米眼镜可以实现全场景生态联动,与米家家居、小米汽车无缝交互;
雷鸟凭借超强的性价比和影音体验,入局后迅速占领大众市场,稳坐市占率第一。

如果说Meta是全球霸主,那雷鸟绝对是国内一哥。
2017年,TCL创立了子品牌雷鸟科技,专注于智能电视、泛智屏终端的系统开发及运营。
2021年底,雷鸟创新借势元宇宙概念的爆发,正式成立,专注于AR眼镜。
2022年到2024年,雷鸟眼镜连续三年稳居国内市场份额第一。
雷鸟是怎么做到的?
首先,雷鸟是在巨人身上起跳。
初创企业最愁的就是资金和品牌影响力,但雷鸟背靠大树TCL。
作为孵化方,TCL为成立初期的雷鸟提供5000万元启动资金,之后又协助他们完成了多轮融资,比如2023年的A轮融资中,复星创富等机构明确表示,自己是看重了雷鸟与“TCL的产业链协同效应”。
更重要的是技术复用和业务协同。
TCL多年在电视领域打拼,积累了强大的屏显技术,这些经验非常适合迁移到AR眼镜,支持雷鸟的光学设计,比如:TCL的子公司华星光电,就为雷鸟提供了MicroLED的技术支持,并通过优化供应链,帮助雷鸟把成本降低了30%。
与此同时,雷鸟也借助TCL的品牌背书和全球影响力,迅速提升了市场信任度,并把触角拓展到印度、越南等海外市场。
其次,是“脚踩两条船”的销售渠道。
线下,苏宁、国美都是TCL进驻的门店,线上,京东、天猫也都是TCL的渠道。
但这还不够,雷鸟学习Meta好榜样,和博士眼镜合作,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。
再者,是多点开花的生态建设。
2022年,雷鸟和理想强强联手,让雷鸟Air成为了理想L9的官方配件,在车内就可享受140寸高清巨幕。
2023年,雷鸟又正式启动全球开发者计划,上架了500多款AR应用,覆盖到教育、医疗、文旅等等。
2025年,雷鸟和阿里云战略合作,把通义大模型深度嵌入旗下AR眼镜,总结录音、做纪要,这些活儿都能干。

5、看多智能眼镜前景的三个理由
虽然智能眼镜有千般好,但不可否认的是,智能眼镜目前的行业渗透率不足1%,还是太低了。去年全球融资总额也不过11亿元,和人形机器人完全不是一个量级。
换句话,上升空间还是太大了。
因此,市面上也出现了不少看空派。
它的很多功能与手机严重重叠,除非产生碾压级优势,否则用户习惯很难改变。
问题是:碾压了吗?没有啊。相比于手机,智能眼镜的续航、算力、价格、应用生态等,都是短板。
但是,我是看多派。
首先,智能眼镜目标是成为下一代终端。
它的显示技术、空间交互,都是手机不可能拓展的功能方向,势必会带来颠覆式的用户体验。
其次,智能眼镜天生有着强烈的时尚属性。
这意味,一旦它被用户习惯,那用户对它的消费频次是可能远远大于手机的。
毕竟现实中很少有人同时有七八部手机,却很可能有七八副眼镜。因为,消费者也可能为了颜值和IP去买单。
再者,技术突破,引领行业觉醒。
随着去年ChatGPT、DeepSeek等国内外大语言模型的爆发,智能眼镜的AI功能大幅提升,为整个行业都打了一剂强心针。
而且智能眼镜能蹭到的风口,可能远不止这一个。去年,Neuralink完成了第三例脑机接口的人体植入手术,被视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核心,全球的巨头和资本都在疯狂押注。而这也给智能眼镜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。
因为智能眼镜紧贴头部,方便更精准的捕捉脑电信号;而且,智能眼镜的沉浸式显示,也与脑机接口的“意念操控”高度契合。
所以今年2月份,Rokid开始和蓝思科技达成战略合作,计划推出实现脑机接口的智能眼镜;3月份,智联未来又发布了全球首款脑机接口智能眼镜“视界2.0”,首批1000台,3分钟售罄。
再举个例子,做个对比。
2025年,全球手机App总量约600万款,而智能眼镜App总量却只有约5000到8000款。
这意味着,一旦智能眼镜走进千家万户,仅就应用生态这一项,就有着巨大的创业空间和就业机会。
而这,似乎也正在发生:第三方机构WellsennXR曾预测,随着智能眼镜出货量激增,未来3年,其App生态将加速扩容,有望突破5万款。(数据分别来自IDC《2025年全球AR/VR市场报告》和WellsennXR《2025-2028年AI眼镜应用生态预测》)
智能眼镜一路走来,时而停滞,时而飞起。前人失败的教训、Meta成功的经验,雷鸟逆袭的启发,似乎都可以成为后来者的“入局宝典”。
而我们现在,就站在智能眼镜即将起飞的临界点。我想问,你买智能眼镜了吗?有什么使用体验?在评论区说说呗。
作者 | 吴婷
参考资料:
[1] EEWorld.2025,AI眼镜爆发前夜:专家怎么看待技术、市场与格局走向.电子工程世界.2025
[2] 蓝鲸财经官方号.对话雷鸟创新CEO李宏伟:AR眼镜终局或七八家胜出,市场规模将超越手机.蓝鲸新闻.2025
[3] 雷科技.暴涨210%,Meta押对了AI眼镜赛道,但昔日先驱已成先烈.36kr.2025
[4] 红研记.AI+眼镜崭露头角,AR市场蓄势待发.雪球.20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