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宾商学创办人吴婷:星巴克中国“卖身”记

嘉宾校友 · 2025-11-06

星巴克中国,还是卖身了。


2017年,肯德基、麦当劳、Uber纷纷出售或拆分中国业务,家乐福中国也在寻找买家,唯有星巴克逆向而行,把中国合资公司的股份全买回自己手里,实现全面直营,还定下了从2800家门店开到5000家的激进目标。


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·舒尔茨就说过:没有任何其他的西方消费品牌在中国可以做到我们这样。


到8年后的2025年,星巴克已经在中国开设了7800多家门店,数量接近美国市场的一半,但是营收却只有美国的1/8。或许是心灰意冷,他们这次终于决定将中国区业务的部分股权卖掉了。


为什么星巴克中国今天要选择“卖身”?是因为打不过瑞幸,还是发觉中国人终究爱喝茶?卖身后,星巴克在中国会就此衰落、成为历史,还是更懂消费者、一飞冲天?


1、布局中国


星巴克“卖身”的整个故事,还要从1999年说起。


那一年,星巴克在中国内地开出了第一家门店,位于北京国贸——早于香港和上海。


当时,咖啡文化在中国内地几乎不存在,人们对咖啡的理解还停留在雀巢速溶咖啡。星巴克香港首店开业第一个月就盈利了,创下全球门店最快盈利纪录,但在中国内地却连续亏了九年。


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在自传《一路向前》中提到这段经历,认为:“公司面临的挑战是让这个以茶闻名的国度了解咖啡文化。”


甚至,当时中国内地还不允许外资企业独资开店,因此星巴克是通过合资,把华北的代理权给了北京美大,华南和港澳的代理权给了香港美心,华东的代理权给了台湾统一。


后来中国加入WTO,向外商放开零售领域投资,星巴克才逐步回购合资公司股权,2017年实现中国内地全面直营。


全面自营,意味着星巴克对中国市场的未来充满信心。


中国人口14亿,人均消费咖啡0.15公斤,全球人均消费1.36公斤,如果中国的咖啡消费量能达到全球平均水平,将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市场——这是每一个咖啡品牌都听过的童话故事。


2、咖啡启蒙


怎么让中国人爱上咖啡?星巴克做了三件事。


第一,打造“第三空间”。


“第三空间”是舒尔茨提出的概念,家是第一空间,公司是第二空间,此外人们需要一个休闲、社交的第三空间,这就是星巴克的目标。他们的门店既有连贯的设计理念,又有“千店千面”的各地特色。


赶上城市化浪潮,也赶上咖啡文化启蒙浪潮,星巴克的“第三空间”理论在中国演绎出了别样意味。2010年,豆瓣网曾流传过一篇《星巴克完全装X指南》,从穿什么衣服到带什么书或杂志,一步步教人怎么在星巴克装X。


早期的星巴克,对于中国人来说,喝的多少是一种腔调。


第二,本地化。


星巴克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,中国人的口味。在美式咖啡成为打工人的续命水之前,多数人或嫌苦或嫌酸,反正是喝不习惯。


为此,星巴克开发了一系列本地化饮品,比如花生摩卡星冰乐、黑芝麻抹茶星冰乐,这些与其说是咖啡,不如说是冰淇淋、小甜水。


星巴克也尝试过红烧肉拿铁这种黑暗料理,或成功或失败,一直在积极尝试创新,值得肯定。


海外餐饮品牌的本地化,不能只有噱头,宣传大于产品,而要实实在在发挥出西餐的标准化能力和中餐的独特风味,做得不好就像香菜冰淇淋和酸笋风味汉堡,只是昙花一现,做得好就像嫩牛五方和老北京鸡肉卷,让消费者惦记了很多年,甚至成为常驻产品。


第三,改造供应链。


在中国广开门店的外资品牌,无论麦当劳、肯德基还是山姆,无一不是把本地供应链做到极致,星巴克也是如此。


2012年,星巴克在云南普洱建设了亚洲第一个种植者支持中心,为当地的咖农提供农艺技能培训,这些年累计免费培训了30000万多人次,认证了30多万亩农场,采购了超过65000万吨咖啡豆。云南咖啡豆在星巴克通过质量测试的合格率,从最初的20%提升到如今的80%,可以说在带动和推广云南咖啡这件事上,有星巴克一份功劳。


当然,本地化采购也带来实打实的降本增效。


这一套组合拳下来,到2019年,星巴克在中国的市占率高达34%,客单价接近47元,毛利率超过50%,这是让多少闯荡中国的海外餐饮品牌羡慕的数字。


3、卷生卷死


5年后的2024年,中国咖啡市场迎来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。好消息是,中国人年均消费咖啡22.44杯,相比20年前翻了几番,市场更大了。


坏消息是,背后的原因不再只是星巴克,而是九块九的瑞幸,和此后跟进的一系列本土咖啡、茶饮品牌。


短短五年时间,这些沿着星巴克打通的道路横冲直撞的本土小弟们,把老大哥的市占率挤压到了14%。


是的,星巴克在中国,比在全球其他市场都更激进;但是要和中国本土公司一比,还是太保守了。


2017年,星巴克的目标是到2021年开到5000家门店。


这一年恰逢瑞幸刚诞生,但瑞幸却抢先在2020年开出了5000家门店。


库迪2022年才诞生,只用不到10个月就开出5000家门店。


如今中国有26000多家瑞幸,15000多家库迪,还有蜜雪冰城旗下的幸运咖门店也突破了6000家,预计今年破万店,蜜雪总经理张红甫说:要5年内再造一个蜜雪。


相比之下,星巴克7800家门店,虽然单店年收入高达73万元(以2025H1业绩推算),是瑞幸的1.35倍,但架不住门店数差距过大、运营效率也有差别,所以2025上半年,在中国市场,瑞幸的收入是星巴克的两倍还多。


除了卷门店,本土品牌还卷产品。


还记得瑞幸的第一个爆款产品吗?是生椰拿铁,几乎以一己之力定义了中式咖啡最大的口味创新。


但生椰拿铁的成功不是偶然,在它问世的2021年,瑞幸一共上新了113款产品,小步快跑,试错迭代,用互联网思维去做零售。所以后来又诞生了酱香拿铁、小黄油拿铁、橙C美式等一系列新口味爆款。


相比之下,星巴克那一年只上新了30多款,很努力了,但还不够,热销的仍然以经典款为主。


除了卷产品,还卷配送。


瑞幸和库迪的选择是:不做第三空间。因为租金成本太高了、坪效太低了。他们的门店可能只有10平米,不是用来“堂食”的,而是用来“自提”的,甚至只是一个外送的前置节点。


如今瑞幸有30%的订单来自外卖,而星巴克甚至是在瑞幸之后,2018年才和阿里达成合作,开始提供外卖服务——二者根本不是同一物种。


但最关键的,还是卷价格。


曾经有一个经典商业案例:为什么星巴克门店里要卖依云水?因为他们要通过20多块的矿泉水给消费者设置一个心理锚定,反衬30多块的咖啡并不贵。


但瑞幸给消费者设置了一个新的心理锚定,咖啡可以九块九。


库迪说,可以八块八。


幸运咖说,可以五块九。


最新一轮的外卖大战补贴,又把咖啡价格打得更低。


一顿组合拳,不仅打懵了星巴克,也打懵了华尔街。


虽然单价低,但薄利多销,这才有了我前面讲的瑞幸收入远超星巴克中国。

4、“麦门”先例


星巴克中国“卖身”了,但并不等于认输,它只是在想办法自救。你看麦当劳,中国区业务卖身中信后,发展得那叫一个快。


1990年麦当劳进入中国,到卖身前的2017年,才突破1000家门店;但是在卖身的8年后,2025年8月,麦当劳中国门店已达到7100家,成长速度是之前的近14倍。


这就得益于中信等中国本土股东的运营本领了。


比如大规模开放加盟,不再局限于自营;比如“麦咖啡”店中店,原本麦咖啡只是麦当劳众多SKU中的一个,但近几年被当作独立品牌大力运作,成功抓住瑞幸、库迪等掀起的咖啡连锁风口,如今已有7000多家店,成为麦当劳新的增长曲线;比如数字化,现在麦当劳中国注册会员数量超过3亿,每10个订单就有9个是通过手机和餐厅点餐屏下单的,大大节省了门店前台的人力成本;再比如联名,今年中秋就和《黑神话:悟空》合作,推出“如月而至金拱门”套餐。


当然,影响力最大的还要数“麦门营销”。“麦门”最早流传于2022年末,是“麦当劳忠实信徒”的简称。他们创作的“麦门文学”和肯德基的“疯狂星期四文学”分庭抗礼,非常魔性:


什么“麦门永存”,“吃苦耐劳不如吃麦当劳”,“能者多劳”,“一劳永逸”,“我有吉士先走”,非常好玩。


除了文案,“麦门”还有表情包、AI绘画甚至主题曲。陈奕迅的《夕阳无限好》,就被改编成了《麦当劳无限好》,非常洗脑。


这些操作,只有真正了解中国市场的团队才做得好。


所以星巴克此次卖身,可能也是一次获得新生的开始。


你看好星巴克中国的未来吗?在评论区里说说吧~


作者 | 吴婷


参考资料:

[1] 外企纷纷撤离中国,星巴克为何逆势而进.纽约时报.2017

[2] 为什么星巴克在中国“糊”了.纽约时报.2024

[3] 星巴克中国为什么需要卖身?.窄播.2025